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

作者: 时间:2020-02-11 点击数:

     《陕西日报》2020511日题: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2020420日至23日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期间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陕西工作的肯定、对全省人民的关心厚爱,为我们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做好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全面理解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指出,陕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各级各部门要悉心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殷切期望和对贫困群众的眷眷深情,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二)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目前,全省仍有18.34万贫困人口没有摆脱贫困,还有4.09万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4.28万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各级各部门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牢固树立背水一战的决战意识、毫厘不差的交总账意识、万无一失的完胜意识,深化三比一提升,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工作,采取超常举措克服疫情影响,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工作、整改问题、完善机制,确保问题全清零、工作高质量。

     (三)准确把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脱贫攻坚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各级各部门要逐项对标对表,下足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二、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

     (四)高质量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实行人盯人”“一对一落实帮扶责任,逐人逐户科学研判,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强化综合性保障措施,落实农村低保、残疾人补贴、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确保现行标准下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切实做到人人过硬、户户过硬、村村过硬。

     (五)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持目标标准,补短板、强弱项,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强化七长责任制,坚持一生一策控辍保学,精准落实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不反弹。持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向薄弱地区学校推送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完成农村中小学校旱厕改造任务,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做好大病专项救治,做实做细慢病签约服务,扎实开展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做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四清一责任工作机制,对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全覆盖核实,确保所有农户住房安全。加强农村饮水设施管护,解决个别地方存在的供水不及时、水量不稳定、水质不达标及高氟水问题,完善省有平台、市有清单、县有组织、乡有人员的四级回访机制,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六)全面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前期排查的基础上,瞄准短板漏项,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完成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贫困村网络全覆盖,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以及贫困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等任务,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七)坚决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坚持以上率下、举一反三,统筹推进、真改彻改,统筹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以及我省排查发现问题,常态化、精准化、系统化推进问题整改,将三排查三清零作为问题整改重要抓手,边查边改、边改边查,完善问题清单台账,细化落实针对性整改措施,能立行立改的立即整改;需长期整改的,健全完善机制,持续抓好落实,真正将问题整改过程转变为完成脱贫任务、提升脱贫质量的过程。

     三、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

     (八)持续推进“3+X”产业扶贫工程。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和茶叶、核桃、食用菌、花椒等区域特色产业,注重长期培育支持,继续推进苹果北扩西进、猕猴桃东扩南移,扩大奶山羊、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覆盖带动面。积极发展经济效益好、群众参与度高的小众产业,把贫困户深度镶嵌在产业链上,使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受益。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延长政策期限,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确保建档立卡户有效信贷需求应贷尽贷。

     (九)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优先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导建档立卡户发展庭院经济,美丽休闲乡村、农业精品景点路线向贫困地区倾斜,促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扶贫产品认定,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大力推广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方式,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社会扶贫网等,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十)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深化订单种养、产业托管、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先借后还等带贫益贫模式,完善带贫主体与建档立卡户利益联结的动态监测机制,定期监督带贫主体履约履责质量和进度,增强建档立卡户受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将各级组织实施的单独到村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于村集体。对跨乡跨村实施的项目,能量化到村的将权属量化到村集体。实施贫困村集体经济提升计划,强化政策支持,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和管理,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托管、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发挥带贫益贫示范作用。

     四、加大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确保贫困群众就业

     (十二)精准对接推动转移就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认真落实八条措施,用足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优化使用政策,抓住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苏陕扶贫协作等机制,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做好点对点输送等就业服务,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

     (十三)引导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和本地企业、扶贫项目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以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的建档立卡劳动力为重点,因人因需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联系等就业服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发挥社区工厂就近吸纳就业作用,畅通物流渠道,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就业动态监测,用足用活减税降费、租金减免、出口退税等政策,帮助解决疫情带来的困难问题。利用果园、茶园、椒园、蔬菜大棚等生产周期内用工量大的特点,组织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

     (十四)增设公益岗位托底就业。在用好现有生态护林员、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位的同时,规范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确保80%的收益用于公益岗位设置和支付贫困劳动力劳务费,设置更多人居环境整治、设施管护、疫情防控等公益岗位,安置无法离开本土的贫困劳动力托底就业。

     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

     (十五)坚持以乐业促安居。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优先在安置群众数量较大的社区周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门槛准入、资金扶持、技能提升、融资服务、税费减免、营商环境等方面支持社区工厂发展,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多的社区工厂加大奖补政策落实力度,加强社区工厂安全管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十六)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补齐安置社区基础设施短板,保障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义务教育,提高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做好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落实搬迁群众应当享受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实现安置区与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

     (十七)加强搬迁社区管理和服务。发挥安置地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提升安置点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完善安置区社会管理,合理划分社区自治单元,促进搬迁群众文化融入,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解决好搬迁群众党组织关系、户籍、生产资料、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等问题,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

     六、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八)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脱贫退出的县、村、户,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保持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队伍稳定,队伍不撤、力度不减,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细化具体责任,明确工作要求,严格管理、加强考核,落实好工作生活保障政策。

     (十九)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户、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户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确保即时发现即时精准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劳动能力的边缘户,给予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技能培训、公益岗位安置等扶贫政策支持。各地在实现稳定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支持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配合做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二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总结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加强脱贫攻坚宣传,为建立国家脱贫攻坚档案提供陕西经验和案例。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提早谋划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脱贫攻坚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加强规划和政策衔接,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筑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二十一)强化攻坚责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抓牢抓实市县主体责任,夯实部门主管责任,发挥好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列出任务清单,逐项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十二)锤炼过硬作风。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保持清醒头脑,强化攻坚态势,提振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斗志,上阵不怯阵、力战不懈怠。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整治扶贫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严格落实为基层减负各项要求,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确保新选派的驻村干部和新上任的乡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能力。

     (二十三)严督实考严格奖惩。强化三督一考,常态化督导面上工作,集中督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等工作,重点督战任务较重、问题较多的县(区)及进度慢、效果不理想的单项工作。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优化考核指标和方式,发挥指挥棒作用。加大三项机制落实力度,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强化结果运用,树立鲜明导向。

(信息采集:周雨曦   审核:刁巧燕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20203

 日期:2020-02-12 09:52:29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网  浏览次数:1886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现就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

     (一)落实中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相关政策。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保障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项目给予专项补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其购置的关键、核心设备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列入国家专精特新的企业每户奖励50万元。发挥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纾困基金按市场化方式优先支持疫苗药品研制、防护装备设备、医疗救助服务、医药生产流通等防疫保障类企业。强化超市和农贸市场商品供给,加大社区直供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国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关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各项措施,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医保局、省粮食和储备局,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等按照各自职能分别负责,下同)

     二、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二)分类施策有序恢复企业生产。按照八个严格落实要求,在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组织企业复工生产,做好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及时帮助解决原材料、用工等问题。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要通过专家帮扶指导、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持等方式,做好上门指导服务。对油气、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煤矿、危化品等高危领域企业,落实一厂一策要求,加强监管。鼓励企业创新生产运营模式,采取倒班制,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确保生产经营有序开展。支持大中型批发市场、商超、便利店和生活必需品相关生产及配送企业等复工,其人员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货源供应等纳入地方应对疫情保供范围,20202月和3月用电用气价格按现行政策的90%结算。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减少损失,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等方式,对企业面临的违约和纠纷提供政策咨询和贸易救济。(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等)

     (三)进一步减轻税费负担。落实好国家现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对卫生健康部门组织进口的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的物资免征关税;对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可按月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运输、生活服务、邮政快递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相关防疫药品和医疗器械免收注册费;对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规定标准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医疗卫生机构和物流企业参与疫情防控和运输防控重点物资的车辆,凭各级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应急指挥部有关证明资料,免征2020年度车船税;对各类应急物资、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防控人员运输的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落实防疫应急运输车辆绿色通道政策;对旅游、住宿、餐饮、会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影视剧院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免征水利建设基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因疫情导致企业发生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省税务局、省财政厅、西安海关等)

     (四)缓缴社会保险费。对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可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缓缴期最长6个月。缓缴期间参保职工个人权益不受影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税务局、省财政厅等)

     (五)强化金融支持。全面落实《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财金〔20205号)精神,用足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各银行机构要压降成本费率,对受疫情影响还款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延长还款期限、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特别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三农领域等,金融机构不得随意抽贷、断贷、压贷、罚息,鼓励各大型银行对上述企业贷款利率在原水平上下浮10%,确保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减免担保费用,其中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降至1%以内,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降至1.5%以内。继续抓好上市公司培育工作,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存量及新增挂牌公司减免挂牌年费、初始挂牌费。(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

     (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2020年新增的全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的专项再贷款,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进行贴息,省级财政再给予50%的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疫情期间,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减免3个月租金。对在疫情期间给予中小企业房租、标准化厂房租金、物业费用减免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特色载体,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奖补。(省财政厅、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科技厅、审计署西安特派办等)

     三、实施援企稳岗政策

     (七)支持企业用人稳岗。对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不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僵尸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比例由上年度实际缴费的50%提高到60%。对春节期间(截至202029日)开工生产、配送疫情防控物资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线上培训的,纳入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范围给予全额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

     (八)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密切监测分析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鼓励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及时发布用工信息,推行不见面网上简化办理服务,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支持创业中心建设,按照县、镇级创业中心20万元、10万元的标准,用于补贴入孵企业房租、水电费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退役军人厅、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稳投资

     (九)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提前谋划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实行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台账管理,明确时间节点、推进措施和责任主体。将建设单位人员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施工物资供应等工作纳入地方保供范围,切实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相关的道路畅通、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问题。(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等)

     (十)优化投资审批服务。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全面推广网上收件、网上审批和网上出件。对按规定确需提交纸质材料原件的,应通过邮寄方式寄送,也可由项目单位提供电子材料后先行办理,待疫情结束后补交纸质材料。各级审批部门要设立审批服务专岗,公布咨询电话,加强在线值守,为项目单位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十一)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及时下达省级相关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一批应急医疗救助设施、隔离设施、公共卫生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用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一季度下达30%以上,积极争取并及时拨付中央相关投资资金,加快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对已纳入发行计划的专项债券项目,可通过先行调度库款的办法,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不受影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五、聚力聚焦重点任务不放松

     (十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开展2020年危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旧宅基地腾退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巩固提升搬迁户稳定居住质量,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一查一补两落实工作,全面核实核准各项基础信息,指导市县抓好问题整改,逐项对账销号,全面落实特殊贫困群体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十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和青山四场保卫战。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扩产转产、医疗机构增加设备。调整机动车常态化限行措施、建筑工地停工、工业源限产限排等规定,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行业生产不受影响。强化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城镇污水处置监管,增强疫情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转运能力,做到日产日清。严厉打击贩卖、食用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将疫情期间的医疗废弃物运输车辆纳入应急运输范围,落实好三不一优先政策。(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林业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

     (十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落实政府债务负面清单,从严整治举债乱象,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确保完成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健全地方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测机制,实现对所有隐性债务监测全覆盖,严禁搞虚假化债。加强对企业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对于因受疫情影响在股票质押、债券兑付、到期还款、信息披露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企业,用好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帮助出险企业渡过难关。(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保监局、陕西证监局等)

     (十五)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机场三期扩建、字型高铁网等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贸结合,实现数量和效益双提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若干数字经济示范区。高标准推进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筹备办好第五届丝博会,促进各类要素在陕汇集流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

     (十六)抓好农业生产。做好春耕备播,加强田间管理,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确保夏粮丰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扩大早春蔬菜种植面积,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抓好肉牛、肉羊、家禽和水产养殖,扩大猪肉替代品生产。组织全省23家大中型批发市场开展产销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全力保障市场供应不断档。(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等)

     (十七)支持服务业稳步回升。制定支持受疫情冲击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恢复运营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传统零售企业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释放网购消费潜力。实施好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制定疫情过后旅游业恢复发展预案,促进旅游业稳步回升。(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十八)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行业管理责任,重点做好防疫物资仓储物流、运输配送等重点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防止忙中出乱。督促企业按要求发放防疫物资,指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做到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措施双到位。加强对疫情防控药品、器材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企业复产复工执法检查或安全检查,通过信息化、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开展更加精准有效的安全监管。组织开展煤矿、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领域攻坚行动,全面排查相关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省应急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陕西煤矿安监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等)

     (十九)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督促各单位结合安全生产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制定复产复工方案和检查清单,认真组织开展复产复工前全员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教育培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使安全管理覆盖到生产经营一线。(省应急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等)

     (二十)认真做好应急值守。切实加强值班力量配备,加强疫情和安全形势研判,强化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24小时安全值班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信息报送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等情况。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防范,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安全高效处置。(省应急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等)

     七、着力稳定市场预期

     (二十一)建立疫情期间经济运行调度分析机制。持续加强各领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预警,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企业在产品生产、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逐一协调解决。(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统计局等)

     (二十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新闻宣传,主动发布消息,做好重要防控物资生产调配和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的正面宣传引导,坚决遏制不实传言和恶意炒作,回应群众关切,稳定市场预期。(省政府新闻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0
210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

陕政办发〔201926

 日期:2019-07-26 09:51:07  来源:陕西省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15619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国家有关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服务三个经济建设,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深化我省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将产教融合发展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在陕转化。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转型发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组织高水平大学对口帮扶非省会城市高校建设,优质职业院校一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实施“1155工程。构建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持续推进技术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四主体一联合等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精准对接,支撑我省数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发挥西安创新资源优势,带动关中、辐射陕南陕北产业发展,支持非省会城市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设教授(院士、社科名家、国医大师)工作站(室)、异地(离岸)孵化器等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高高校应用研究和服务能力。(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职称。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省属高等院校年度考核指标之一,纳入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评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与建设、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与企业组建产教融合体(联盟)。在学校或企业内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出台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总工会、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将劳动教育融入普通教育,职业学校要联合普通教育学校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分学段、针对性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三秦工匠进校园活动,在企业、职业院校建设职业体验中心。(省教育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强化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按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与产教融合有效衔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对接地方发展和企业需求。分类指导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支持校企共建专业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省教育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支持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探索开展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相互任职,大力推进能工巧匠特聘计划,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学校可依法依规采用直接考核的方式聘用高技能领军人才等。(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健全符合产教融合特点的教师、企业职工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评价体系,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职工相互兼职互认工作量、成果并依法依规获得相应薪酬。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力争到2025年我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0%。(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及技术服务收入和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劳务收入,不纳入学校工资总额基数。(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加大技术技能测试比重,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取消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限制。稳步推进中职高职衔接、中职本科衔接、高职本科衔接,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联合培养。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校企协同育人成果突出的高校倾斜。(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落实一章八制”“管办评分离等改革措施,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和高校理事会制度,鼓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扩大学校一线教学科研机构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产教融合需求对接

     健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能力和行业指导科学设置新专业的机制,严格实行专业设置预警和退出机制。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汽车制造、物流会展、现代金融等产业集群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积极支持家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搭建产业人才需求征集平台,完善人才需求信号显示机制,引导高等院校按照就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搭建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征集技术需求,发布存量科技成果,形成线上需求引导、线下精准供给、科技项目资助的产教融合型研发服务新体系。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我省紧缺人才清单,编制并按年度发布紧缺人才专业和职业(工种)目录。(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利用现代新型技术手段,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农村共性技术服务需求,向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共性技术服务,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工业研究院作用,促进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平台建设,服务陕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军民融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办好各类产教融合对接活动,组织学校和企业、产业园区等在教育培训、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实施好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支持地市、学校、企业申报国家试点建设。制定我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方案,启动我省产教融合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按照国家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精神,落实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项目+金融+税收+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绿色发展、两化融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发展改革等部门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税务局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

     鼓励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并深度整合,开发符合我省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省内学校与中外院校和企业结对联合,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各类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我省教育资源和要素。(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我省学校走出去,积极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支持中外大学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互授学位,扩大来陕留学生规模,开发符合国情、国际适用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完善产教融合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类评价体系,优化政府投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生均财政经费相对稳定增长机制和分类支持机制。省财政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科教类专业资金和有关财政性资金,不断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公共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项目等的支持力度。(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鼓励保险公司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省财政厅、省税务局、陕西银保监局、省自然资源厅、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利用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融资品种。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投资力度。(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陕西银保监局、陕西证监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加强工作协调,抓好任务落实,学校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要重视投资于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
77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20203

 日期:2020-02-12 09:52:29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网  浏览次数:1886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现就疫情防控期间相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

     (一)落实中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相关政策。对疫情防控重点物资保障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项目给予专项补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其购置的关键、核心设备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列入国家专精特新的企业每户奖励50万元。发挥省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纾困基金按市场化方式优先支持疫苗药品研制、防护装备设备、医疗救助服务、医药生产流通等防疫保障类企业。强化超市和农贸市场商品供给,加大社区直供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国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关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各项措施,确保疫情防控物资和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医保局、省粮食和储备局,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等按照各自职能分别负责,下同)

     二、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二)分类施策有序恢复企业生产。按照八个严格落实要求,在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组织企业复工生产,做好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及时帮助解决原材料、用工等问题。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要通过专家帮扶指导、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持等方式,做好上门指导服务。对油气、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煤矿、危化品等高危领域企业,落实一厂一策要求,加强监管。鼓励企业创新生产运营模式,采取倒班制,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确保生产经营有序开展。支持大中型批发市场、商超、便利店和生活必需品相关生产及配送企业等复工,其人员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货源供应等纳入地方应对疫情保供范围,20202月和3月用电用气价格按现行政策的90%结算。帮助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减少损失,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等方式,对企业面临的违约和纠纷提供政策咨询和贸易救济。(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厅等)

     (三)进一步减轻税费负担。落实好国家现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对卫生健康部门组织进口的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的物资免征关税;对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可按月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运输、生活服务、邮政快递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相关防疫药品和医疗器械免收注册费;对参与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规定标准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医疗卫生机构和物流企业参与疫情防控和运输防控重点物资的车辆,凭各级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应急指挥部有关证明资料,免征2020年度车船税;对各类应急物资、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防控人员运输的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落实防疫应急运输车辆绿色通道政策;对旅游、住宿、餐饮、会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影视剧院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免征水利建设基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因疫情导致企业发生重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省税务局、省财政厅、西安海关等)

     (四)缓缴社会保险费。对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可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缓缴期最长6个月。缓缴期间参保职工个人权益不受影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税务局、省财政厅等)

     (五)强化金融支持。全面落实《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财金〔20205号)精神,用足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各银行机构要压降成本费率,对受疫情影响还款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延长还款期限、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特别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三农领域等,金融机构不得随意抽贷、断贷、压贷、罚息,鼓励各大型银行对上述企业贷款利率在原水平上下浮10%,确保202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减免担保费用,其中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降至1%以内,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降至1.5%以内。继续抓好上市公司培育工作,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陕西股权交易中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存量及新增挂牌公司减免挂牌年费、初始挂牌费。(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省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

     (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2020年新增的全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的专项再贷款,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进行贴息,省级财政再给予50%的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疫情期间,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减免3个月租金。对在疫情期间给予中小企业房租、标准化厂房租金、物业费用减免的县域工业集中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特色载体,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奖补。(省财政厅、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科技厅、审计署西安特派办等)

     三、实施援企稳岗政策

     (七)支持企业用人稳岗。对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不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僵尸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比例由上年度实际缴费的50%提高到60%。对春节期间(截至202029日)开工生产、配送疫情防控物资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线上培训的,纳入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范围给予全额补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

     (八)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密切监测分析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鼓励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及时发布用工信息,推行不见面网上简化办理服务,满足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支持创业中心建设,按照县、镇级创业中心20万元、10万元的标准,用于补贴入孵企业房租、水电费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退役军人厅、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稳投资

     (九)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提前谋划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实行重点项目复工、开工台账管理,明确时间节点、推进措施和责任主体。将建设单位人员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施工物资供应等工作纳入地方保供范围,切实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相关的道路畅通、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问题。(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公安厅等)

     (十)优化投资审批服务。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全面推广网上收件、网上审批和网上出件。对按规定确需提交纸质材料原件的,应通过邮寄方式寄送,也可由项目单位提供电子材料后先行办理,待疫情结束后补交纸质材料。各级审批部门要设立审批服务专岗,公布咨询电话,加强在线值守,为项目单位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十一)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及时下达省级相关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一批应急医疗救助设施、隔离设施、公共卫生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用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一季度下达30%以上,积极争取并及时拨付中央相关投资资金,加快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对已纳入发行计划的专项债券项目,可通过先行调度库款的办法,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不受影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

     五、聚力聚焦重点任务不放松

     (十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开展2020年危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旧宅基地腾退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巩固提升搬迁户稳定居住质量,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一查一补两落实工作,全面核实核准各项基础信息,指导市县抓好问题整改,逐项对账销号,全面落实特殊贫困群体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剩余18.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扶贫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

     (十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和青山四场保卫战。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扩产转产、医疗机构增加设备。调整机动车常态化限行措施、建筑工地停工、工业源限产限排等规定,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行业生产不受影响。强化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城镇污水处置监管,增强疫情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转运能力,做到日产日清。严厉打击贩卖、食用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将疫情期间的医疗废弃物运输车辆纳入应急运输范围,落实好三不一优先政策。(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林业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

     (十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落实政府债务负面清单,从严整治举债乱象,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确保完成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健全地方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测机制,实现对所有隐性债务监测全覆盖,严禁搞虚假化债。加强对企业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对于因受疫情影响在股票质押、债券兑付、到期还款、信息披露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企业,用好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帮助出险企业渡过难关。(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保监局、陕西证监局等)

     (十五)大力发展三个经济。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机场三期扩建、字型高铁网等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贸结合,实现数量和效益双提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若干数字经济示范区。高标准推进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筹备办好第五届丝博会,促进各类要素在陕汇集流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

     (十六)抓好农业生产。做好春耕备播,加强田间管理,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确保夏粮丰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扩大早春蔬菜种植面积,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抓好肉牛、肉羊、家禽和水产养殖,扩大猪肉替代品生产。组织全省23家大中型批发市场开展产销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全力保障市场供应不断档。(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等)

     (十七)支持服务业稳步回升。制定支持受疫情冲击的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恢复运营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传统零售企业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释放网购消费潜力。实施好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制定疫情过后旅游业恢复发展预案,促进旅游业稳步回升。(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十八)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各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行业管理责任,重点做好防疫物资仓储物流、运输配送等重点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防止忙中出乱。督促企业按要求发放防疫物资,指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做到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措施双到位。加强对疫情防控药品、器材生产企业安全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形势下的企业复产复工执法检查或安全检查,通过信息化、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开展更加精准有效的安全监管。组织开展煤矿、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领域攻坚行动,全面排查相关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省应急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陕西煤矿安监局、省消防救援总队等)

     (十九)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复产复工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督促各单位结合安全生产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制定复产复工方案和检查清单,认真组织开展复产复工前全员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教育培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使安全管理覆盖到生产经营一线。(省应急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等)

     (二十)认真做好应急值守。切实加强值班力量配备,加强疫情和安全形势研判,强化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24小时安全值班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信息报送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等情况。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防范,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安全高效处置。(省应急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等)

     七、着力稳定市场预期

     (二十一)建立疫情期间经济运行调度分析机制。持续加强各领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预警,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企业在产品生产、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逐一协调解决。(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统计局等)

     (二十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新闻宣传,主动发布消息,做好重要防控物资生产调配和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的正面宣传引导,坚决遏制不实传言和恶意炒作,回应群众关切,稳定市场预期。(省政府新闻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0
21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二环259号  邮编:710077  电话:029-84224530  

Copyright ©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陕ICP备11002504号-2   官方网站:www.xzsnylnmy.com

Baidu
sogou